内容一:产品运作情况汇报及近期市场观点
主讲人:果实资本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杨明韬先生
大家好!我是果实资本杨明韬。今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开始推出半年度的电话会议沟通形式,后来我们想很多上市公司都是按季度披露报表、跟大家沟通,所以我们就准备把我们的沟通频率增加一下,也形成常态,以后每个季度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开一次电话会议。我们把沟通频率增加并不是说我们的观点有什么重大变化,而是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朋友,增加沟通频次也方便这些新朋友增加对我们公司的了解;二是,我们也不断对我们的研究和投资有一些新的思考和进步,对于我们的老朋友,听听我们的新东西也能给我们增加反馈,提高老朋友对我们的新认识;三是,以后季度会议会增加一个环节,第一部分是我做投资情况回顾,第二部分会增加一个专题,专题每个季度不一样,今天的专题是我们的研究总监何飞跟大家分享一下行业研究方面的心得。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三季度的投资情况:
三季度市场变化其实挺大的,像风格、热点等方面的东西都比较多,但我觉得我们还比较平稳,无论是持仓还是结构上与之前没有大的变化,观点也与我们之前跟大家沟通过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整体来说,我们旗下的基金三季度都收获了正收益。
□ 我们如何理解价值投资:正如跟大家一直沟通的,我们更多地是在做价值投资,这个是我们现在做事情的准则和我们整个公司的文化。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们增加了沟通频率,并不代表我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因为投资也是这样,不会基于后面一个季度、一个月去做针对性判断或者猜测或者假设,价值投资的理念是基于资产的内在价值做判断。所谓的价值投资,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方法,并不是说我们去选价值股或者成长股或者选便宜点或者选贵的,这个是比较浅的理解。我觉得价值投资,如果概述一下,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你基于什么样的东西做判断做投资,这是我们做投资和做事情的准则。在这个理念下,对资产价值的研究是我们整个公司和团队的立身之本,所以今天我们后面会有一个专门的环节,由我的同事来分享一个具体的行业怎么去做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去做投资。
□ 我们怎么看待市场波动:市场只要不发生大的意外(比如意外天气等),它始终是波动的,只要它开市,价格就会有波动,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当然有很多投资流派会非常关注市场的价格,但是对于我们做价值投资,是不是就不关注市场价格呢?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这里面我觉得有这几点去理解:(1)第一,价格显然是很重要的,判断了资产的内在价值,终究需要一个价格去买入或者去持有或者你觉得高估的时候需要去卖出,那这个时候价格本身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指标,只不过是说由于我们关注的时间维度比较长,短期的价格波动幅度不足以对我们的决策有太大的影响,这是我们日常对价格波动不那么关注的原因,但并不是说市场波动不重要。(2)第二,随着做投资和做研究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实对市场是越来越敬畏的。虽然我们觉得市场上有很多混乱的东西,本身是有很多噪音的,但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又经常表现出很强的有效性。不管怎么说,我们发现市场波动最后有很多线索,这也是关注市场波动的一个原因。市场中有这么多人在里面,有很多线索,这些线索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可能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帮助,有的是噪音我们需要去排除它,有些是线索我们就要去挖掘。虽然我们研究本身是相对客观的,但组合标的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是我们组合承担的风险,并不是基于这个东西做太多的交易用途,而是说考虑到资产的流动性,来做整体风控。我想这个是我们考虑市场波动的一些看法,怎么去看待这个市场波动吧。
□ 我们怎么看待经济:我们对经济整体的观点一直是稳定偏保守的,我们没有那么悲观的原因是,我们觉得中国的经济长期前景是不错的,也是基于国家的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勤劳的民族品质等等,相对于其他的经济体我们是有很大优势的,另外包括我们看到的一些微观的经济和微观的企业,都看到了一些很不错的发展态势,所以我们对经济本身长期是比较乐观的。
但是我们对经济的假设是稳定偏保守的,保守的原因是:(1)第一,我们长期对经济不那么激进的判断有助于我们在投资上找到更好的安全边际;(2)第二,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保守一点不容易犯错,但如果过于乐观,反而在投资上容易陷入主观判断的巨大偏差。当然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尤其是今年以来,实际情况比我们认为的稳定偏保守的态势是要好的,经济整体的数据也非常的好,然后我们观察到的一些企业的盈利也很不错。我们在年初和去年的观点汇报上提到,我们很关注产业里面的优势企业获得的市场地位的提升带来的企业盈利的提升,这个现象在今年经济运行过程中是得到验证的。在我们的判断之外,经济情况比较好,对我们跟踪包括投资的企业盈利是有正向影响或者作用的。
在这个经济情况下,我们还是有些担心,主要是两个方面:(1)第一,当前的管制从长期看可能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积累一些矛盾或者困难。(2)第二,房地产,房地产从中期看,一年1000多万套的成交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成交额,长远看我们是不需要一年造这么多套房子,最终的均衡状态可能相对于当前状态会有比较大的回落。这两个问题都是中期的问题,并不是说基于这样的担心就觉得经济会有危机,这些问题,更多的是说,我们在投资和研究过程中要心存警惕,要担心这些事情可能会对我们的投资和我们看的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那我们在研究它的时候,要一开始就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在做一些我们对未来的预测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这样的考虑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看到的企业价值依然是不错的,那我觉得相对而言这些担心对我们投资的影响就会小一点。相反,如果我们把我们投资和研究的决策过度地依赖于我们觉得经济一定会非常的好,甚至预期经济过热或者泡沫持续,这反而可能会出大问题。从长期投资来看,往往大的风险都是没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并不是运气不好。
这上面整体是我们的投资理念,包括我们对一些经济整体的看法,包括产业的看法。之前如果有朋友或者投资者对我们有关注的话,应该会知道我们一直持续看好的几个行业是白酒、家电、电子、金融里面的保险,以及我们一直在研究一些新的产业方向。下面一点时间我就把这几个行业做一些展开,汇报一下我们的观点以及我们对这些行业的一些新的研究。这几个行业我们也一直在持续的做研究。
□ 我们的重点行业:
白酒:能看到的短期的行业特征是中秋节前后茅台的供给量整体是增加的,但是市场的消化还是比较的良性。十一之后,茅台的价格基本上是一个企稳回升的态势。整体来说,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对于白酒,很多人有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探讨。第一个是说,说白酒涨了这么多,年初以来连茅台的涨幅在50%以上,整个行业都涨了很多,是不是贵了?第二个问题是研究层面的,未来这个行业的着眼点或者发力点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白酒是不是贵了,要回到基于价值投资的思维模式想问题,它是不是贵了取决于你对它价值的判断。如果脱离行业、脱离公司,仅仅是说这么多人买白酒、或者说白酒涨了这么多它就贵了,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换一个说法,比如认为白酒20倍便宜、30倍贵了,这个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价格本身、估值本身是一个衡量贵和便宜的方式,但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模式又显得比较狭义了。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去想它未来能创造什么样的收入、什么样的利润和什么样的现金流。
我们不展开那么多,我们就讨论一下茅台,我们可以看看这个问题是怎么去理解的。白酒是不是贵了,不取决于茅台静态的估值,也不取决于茅台今年涨了多少,实际上可以去研究它的收入和利润。茅台2016年是170亿的利润,现在看到的季报情况、跟踪的情况,我觉得2017年应该是在210亿~220亿的报表利润。当然实际上如果去拆分一下它的报表,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些实际上的收入和利润是放到了预收之类的科目,属于一种会计处理方式吧。
那我们想一个问题,茅台现在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整个白酒总计的数据是1000多万吨,这个数据可能有点重复统计,整个市场的消费量可能在大几百万吨,比如说600~700万吨这样的市场消费量,茅台现在一年的需求量、消费量大概在3万吨,实际上这个市场份额是非常低的,根据我们现在看到的整个市场消费升级的态势,茅台将来3万吨的量往上看还是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的。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当然这个假设纯粹是做一个模型看如何去思考它是贵还是便宜,而不是务虚辩论。现在没有看到茅台的天花板,所以我们能看到茅台未来3~5年需求的基础和竞争力的基础。做一个假设,未来3~5年茅台利润增长复合在20%~25%区间,这个利润增长需要做到什么条件呢?其实只需要做到收入15%~20%的增长区间就够了,这个收入增长区间怎么做到?把茅台的量和价拆一下,只需要量和价各自实现5%~10%的增长。如果今年量能跟得上,比如量增长10%,那么价增长5%;如果量跟不上,比如量增长5%,那么价增长多一点,10%。按照17年的假设去做,未来3~5年实现复合15%~20%的区间,我们不考虑它报表里面有没有隐藏利润或者有利润记在其他项目下,只是做这样简单的假设,复合20%,那么2021年茅台的利润在450亿左右,如果复合25%,那么茅台2021年的利润在500亿以上。如果考虑有些利润在当期得到体现,那么这个数字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20%。
在这样的假设下,如果考虑2020年持有的茅台的市值,如果觉得现在30倍贵了,那我们假设到时候茅台估值在20倍,这样一个消费品20倍的估值应该不是一个乐观的假设,可能是一个中性偏低的假设。在这样一个基础下,我们持有茅台到2020年,持有的市值大概在9500亿~1万亿之间这样一个水平。如果你再考虑到茅台每年还有一定比例的分红,这几年每年的分红收益率在2%左右,那么实际上现在大概7000亿市值到底是贵还是便宜,其实是考虑它和现金去比较持有它的长期复合收益率,从现在持有到2020年复合收益率在10%多一点的水平,这是考虑了未来给20倍左右的估值水平和2%左右的分红收益率。
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发现,其实茅台的市值从三四千亿涨到六七千亿,带来的更显著的不是它有多大的风险,而是它预期收益率的下降。它原来在4000亿的时候,你去持有它,它复合的回报能超过20%,但是你现在持有茅台可能你能获得的复合回报在10%多一点。当然,如果再去想说茅台是不是该卖,或者是不是贵了,这个决策也会变得非常的清晰。你去对它做长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说,持有茅台获得的复合收益率和无风险收益率比较,如果无风险收益率在4~5%这样的水平,如果持有茅台获得收益率在6%~7%这样的水平,它多少还有些风险,那么风险相对于它的收益率溢价来说,就显得贵了,那这个时候可能就是茅台有点贵的时间点。并不是说茅台20倍就便宜,30倍就贵。
所有的决策、所有的研究其实是对未来现金流做判断,在这个基础上计算你的头寸、你研究的标的到底是贵还是便宜。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要卖呢也就是跟现金比,如果贵了呢就是跟别的资产去做比较,去做一些资产上的交易或者替换。这样的话,整个的决策会更加的有体系、有据可依,不至于坐在办公室里整天去想它贵还是便宜的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是这个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轮整个的需求是非常的健康。茅台终端现在的价格在1300,如果价格不作管控,可能在1400、1500这样的水平去做终端的零售。看三年的周期,可能终端的价格在2000左右。这样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跟09~11年的大的波动还非常不一样,因为这一轮的需求整体非常健康,持续的时间会非常稳定和长期。在这样的情况下,200~1000的价格区间会出现一个真空地带,那么后面更多需要去研究的是,最终的需求会体现成,消费者会去买很便宜的或者去买了茅台、五粮液这种很贵的,还是说在200~1000这个价格带会产生新的需求。我觉得所有对于消费品的研究,最后都是对于消费者的研究,但是消费者的研究又是最难研究的,需要你不断地去做一些假设,去做一些实证研究、跟踪验证,这也是我们后面研究白酒需要去关注的地方,需要真实地去研究需求里面真实的需求、投机性的需求、短期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公司能获得的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去做公司价值的判断。这是白酒我们对它的思考和一些新的方向的讨论。
家电:家电和地产肯定是相关的。第一点是,跟地产相关的事情我们没有什么办法,是随着地产大周期的,这个是要作为投资研究的一个风险点去考虑的。第二点是,它自身有它的阿尔法来源,是值得去研究的。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家电的分析和判断更清楚。自身的阿尔法有这么几点:(1)更新需求的占比,这是相对于住房每年带来的需求的一个阿尔法的因素;(2)自身产品的升级;(3)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效率的提升。这三点是在行业层面都能看到的。
当然我们投资里面更多持有的是美的,我觉得美的有一些其他值得研究的东西。第一个是它的供应链改革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就是除了规模化生产本身带来的效率提升,美的还做了一些额外的事情,就是它所谓的T+3带来的供应链效率的提升;第二个是它的外延的和扩张的带来的一些新增的点,这个点可能是它的拖累,也可能是它的机会,需要一边走一边看,做持续的研究。格力成长性相对美的会差一些,但是它内在的价值被低估的成分更高一些,包括它账面的现金、估值相对于美的也有一定的折价。这两个企业在这个阶段还不太一样,但是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都还有挺好的机会。
电子:需要看到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看到新的硬件创新带来的新的机会,比如iphone X带来的3D sensor或者全面屏带来的硬件上升;第二点是,过去这么多年,苹果的创新一直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硬件创新走在了软件创新的前面,但往未来去看这个事情,硬件创新的步伐可能终究有放慢的时候或者说硬件创新本身对于需求的促进作用也是在逐渐减弱的,正如现在看到的简单地靠硬件装备提速竞争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平淡,一些新的应用、新的技术可能会带来的软件创新会反过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下一步去研究的的一个重点。落实到现在能看到的是,对于光学器件的需求是看得非常清楚的一个需求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现在投资的一个方向,然后就是看新的应用可能创造出什么样的需求。
后面还有两个,一个是保险,这个是我们多次提过的,一是保障性需求推动了行业自身需求的增长,二是偿二代带来的资本约束的释放,这些都会带来未来这几年这个行业、公司自身业务的增长和内在价值的增长。另一个是新方向,这是我们可能研究上会投入更多精力的地方,因为确实能看到,新的能源、新的技术等都会给我们未来三五年的生活,带来比较大的变化,这里面一定是有很大的机会的。这些东西研究的难度相对于传统的行业会更大一些,也更值得我们去投入更大的精力。
整体上来说,我觉得我们三季度做的还不错,今年以来的表现是比较优秀的,对重要机会的把握坚决,过程中我们在持续的做深入研究,在这些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我们的持仓也比较坚持和稳定,所有的基金今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下一步还是继续努力,即使今年来看,现在才十月份,还有好几个月时间,不是说这几个月要做什么样的交易,而是说,只要你持续在工作,一点点在积累,可能一天两天看不到你的成绩,但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是能做出来很多非常优秀的工作,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回过头看,长期优秀的成果是靠每一天的努力一点点实现的,所以每一天都不应该懈怠。而我们也要忘掉一些事情,我们要忘记今年取得的收益、做的这些成绩、我们的员工有什么样的功劳簿,这些事情想多了对我们下一步继续做工作、对做研究都没有好处。另外我觉得也不要在这些事情上有包袱,可能很多做投资的人会觉得你获得了这么好的收益是不是要担心回撤、是不是要保住收益,我觉得对我们来说也要把这个事情放到一边,因为我们也不用去想排名,也不用去想着跟谁去做比较,我们更多地是长期去做正确的事情(这一点在我们年初的新年祝词里就提到过)。任何时候保持一种重新开始的心态,没有这些历史的成绩,也没有历史的包袱,保持这种从零开始的紧迫感、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也保持这种对市场的敬畏,这也是我对我们自己和对我们团队的要求,希望后面我们能够做到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公司一路走来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很多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希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研究员扩大我们的投研队伍,如果大家有不错的人选希望给我们推荐一下,帮助我们做的更好。
第二部分内容,研究总监何飞,熟悉我们的朋友知道我们在2016年重仓买入的吉利汽车,这是我们做私募期间非常重要的一笔投资,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是何飞挖掘出来的投资机会,他对于这个行业、这个企业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今天借季度会议这个机会,请何飞介绍研究产业的心得以及投资研究一体化的思考。
内容二:研究思路分享
主讲人:果实资本合伙人、研究总监,何飞先生
大家好,我是何飞!明韬多次跟大家介绍我们在实际投资中主要基于对于产业和公司的判断进行中长期投资,很多客户、朋友很关心我们到底怎样进行行业和产业研究,我们在这中间的思考过程、产业研究本身和投资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方式,今天借这个机会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和碰到的困难。主要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讲讲,我们在有限的资源下,怎样去组织各种各样行业的研究,包括传统的行业、各种新兴的方向;第二部分我们举些以前的例子给大家阐述一些我们从产业研究、到公司研究、到落实到投资上的一个思考过程。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会定期做一下中期有机会的大行业和子行业的预判,会对其中有机会的行业做一些前期研究的知识储备,然后才能落实到具体标的公司的研究,最后是转化为具体投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说起来似乎挺简单也挺虚的,谈谈我自己在实际过程中对难点的理解吧。
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可能来源于:一种是相对成熟的行业,大家可能有比较多的理解,行业本身变化不大,另一种是新兴产业或者是我们团队自身以前不是太熟悉的一些行业。
对于已经熟悉或者成熟的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扩大能力圈。比如我自己本来是看TMT和科技类行业为主,对于汽车、消费这些东西以前不是太了解的,但是从投资角度不可能去忽视这种行业带来的机会,所以我们给自己提的目标是每年做好当年现在有的机会的具体研究同时,还要花精力积累未来一两年可能看到机会的行业的知识储备。
另外一类研究,比如说新兴行业,新的方向,新的领域,这些方向的研究,我觉得可能依赖于两点:第一点是预判,第二点是快速学习。
第一个难点是这些行业投资线索,来源是主要是这样几点:一是大量阅读;二是高水平的同行交流;三是用心体验生活,仔细体会各种产品和技术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和长期的变化。
第二个难点是所谓的预判,在一个市场里可投的方向、行业,可能有前景的领域、技术非常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才能在这些可能有机会的行业里筛选出一些行业投入足够多的精力,把它搞得非常明白,然后在里面找到投资机会,这东西我自己理解可能就是所谓的视野和眼光,这是一个对研究要求比较高的东西。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也是明韬之前所说的,我们不能停下来,每天、每个月不断地学习新东西,这样有些东西可能短时期反映不到具体的投资或研究上,但是这是提升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筛选行业的准确度必须做的事情。
这两件事情,线索和眼光,线索本身在中期看,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AI等,可能会有大的帮助,但预判涉及的视野和眼光还是需要人来做。
上面讲的这些东西比较务虚,下面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我们怎么做产业研究、怎么选出这个行业我要重点研究、弥补上自己以前在这块的知识欠缺和不足、然后从中挑选出投资机会,最后怎么落实到投资这么一个过程。这里我们以汽车这个行业为例子,原因有几点:第一点是这个例子相对比较完整,我们从最开始的积累、到研究、到最后投资、到现在并没有太多持仓,基本上完成了整个过程;第二是我们认为这个行业本身有很大的延伸性,包括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化等,总体我们觉得未来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我们也挺认同高通的CEO前一段说的,未来10年,汽车行业的创新会远大于智能手机。所以我们也会在这个领域继续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去寻找优秀的投资机会。
其实关注这个行业也是一些线索,我是13年、14年开始研究这个行业、做积累,主要基于几个原因:一是从中国制造看,整车是中国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有突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但看上去应该是有潜力;二是因为我当时研究互联网,研究了汽车后市场的东西;三是研究汽车电子,也需要回过来把整车这个行业的东西搞明白,所以做了一些积累。
还是回到线索,后来怎么会关注到吉利这个公司,其实也是有几个比较细节的线索:(1)第一点是,吉利10年收购了沃尔沃,沃尔沃集团实际从14年开始销量和业绩是逐渐稳定向好的,而且SPA平台发布之后,它的高端的90系的车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的反响非常好的,通过这个,从侧面会想到为什么被中国企业收购之后,这家公司能从濒临破产或者说亏损比较厉害的情况下到重新活了过来,这是我们开始关注吉利集团的一个原因。(2)第二个比较具体的线索是15年初预告了14年年度的业绩,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之后,股价是大跌的,大跌之后李书福董事长增持了非常多,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关注到公司的线索。
然后我们做了很多关于这个公司的基础研究,当时得出的结论其实是比较清晰的,站在15年上半年那个时点看,公司实际在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做了很多的准备,这些准备让它有可能能相比当时的环境上很大一个台阶。至于能不能做成现在市场预期的这些东西,当时是不需要做太细节的研究。当时公司做的内部准备是14年重整经销商渠道,把以前的帝豪、全球鹰这些子品牌全部整合成一个吉利的大品牌,同时把当时比较低端的经销商渠道做了清理和整合,从一个角度为后续的新车型爆发做好了基础。另外,其实可以看到,公司收了沃尔沃之后,沃尔沃是独立运营的,但是在瑞典成立了一个集团和沃尔沃合资的研发中心,做了大量的未来的技术转移或者平台共享的事情。基于这些事情,14年底推出了博锐的轿车。这个车型的推出其实也挺有说头的,产品设计和品质相比老车型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它是一个B级轿车,是所有的自主品牌车型里面最不好销售的一个类型,我觉得实际上挺说明问题的,说明公司有足够多的信心去把整体产品的品质提升起来,但是先要有一个不太占用资源的产品来验证这个事情,所以推了这么一个车型。然后这个车型经过半年的爬坡,到15年上半年的时候销量到了5000左右,对整体收入和利润的贡献其实很有限,但对于品牌的提升和口碑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响。基于这个,其实是可以相信看了公司后面新车型的计划表,能预计未来的新车型相比于以前是会有比较大的提升。另外,外部环境对它也挺有利的,国产SUV这几年卖的非常好,但是吉利当时存量40万辆的销量主要是帝豪和远景这两种轿车带来的,实际上只要新车型有SUV就比较有竞争力,它从车型和车的质量本身都是有大提升的。落实到投资,16年年初按照保守计算,15年40多万的销量主要是这两个的轿车带来的,其它车基本不怎么赚钱。16年有博越、远景SUV、帝豪GS三辆新车,按比较保守的计算,年化盈利也能增加1倍多,这样从16年年初看17年动态估值只有3~4倍PE,其实投资决策就已经非常显而易见了。
其实后面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也可以说一些我们在这些细节问题上的或者说过程中的思考吧。我们第一个产品是15年8月成立的,后面经历了两轮股灾,中间的市场波动其实很大,在这样大的波动、或者说逆境的情况下,我们其实还是重仓持有了挺长时间的。在之前说的这些因素其实很清晰的情况下,吉利的股价并没有涨,原因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香港市场对于公司历史的表现是不认可的,历史上公司有多次谈了预期但预期又没达到这样的事情;第二是海外投资者投资上偏向于看到了数据才做投资反应,车型没出的时候不会对这个有太多预期,车型出了之后看预定量、再看销量。但从我们来讲,实际上有挺多方法可以大概率的对这些事情做判断的,所以我们实际上做了一些提前的判断和布局。至于说现在怎么看这件事情,其实整车这个行业跟明韬刚才提到的家电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不同是它的竞争格局是非常差的,国产车实际上借助了中间在一些细分领域合资车没有关注到的机会享受了好几年的红利,从现在看,之前的竞争力提升上来了,但市场给的预期是最好的利润率+最好的销量的预期,我觉得有高估的成分,所以我们现在保持关注。另外,整车我们不仅关注了吉利,还关注了广汽和华晨等,但是核心投的精力最多的还是用在了吉利上,原因就是我们还是希望把有限的精力集中投入在机会最大的行业里、机会最大的公司和标的上。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对于我们怎么做产业投资、怎么落实到公司和标的转化的过程。
风险提示:本会议记录由深圳果实资本记录、整理,其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凭证。文中所提及的行业及个股等内容仅作为分享研究思路和思考方式所举例使用,不能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依据。本会议记录仅供果实资本合作机构及相关产品的持有人内部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本材料复制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