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先生,果实资本FOF基金经理
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私募基金?
这还用说?谁不想成为业绩好、规模大、给客户挣钱、管理人自己也挣钱的私募基金?如果是这么简单,那私募基金就太好做了。私募和公募之间的差别,绝对不是只差一个字这么简单。很多人会说:私募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公募是以相对收益、排名为目标。我想说,这只是其中的一点而已。
在公募基金里,基金经理属于众星捧月的位置,有大量的研究支持、有大量的交易支持、有大量的销售支持、有大量的市场推广支持,基金经理需要做的是将全部精力投放到投资研究上。绝大部分基金经理在奔私后会有一个感觉:私募好像和自己之前想的不太一样。其实,不是“不太一样”,只是之前全部精力都专注在投资上,把私募想简单了。私募,并不完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需要经营、需要向客户传递投资理念、需要让渠道相信有管理大资金的能力,需要让投资者相信有中长期获取合理收益的实力。面对如此复杂、超出预期的情景,很多管理人往往会出现迷失的情况,而在迷失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做出很多“短视”的决策,而这些“短视”的决策往往是在为日后的运营埋下隐患。
我们认为:从事私募行业,应该将“困难”前置、“先苦后甜”。看看我个人觉得优秀的私募,成立初期的景林专注海外投资、成立初期的淡水泉以主渠道作为经营理念、东方资产“锁定3年看长期投资效果”,哪一个在初期是为了短期利益而做决策?
核心基金经理还有研究能力么?
笑话,基金经理会没有研究能力么?没有研究能力怎么做投资?
这不是一个笑话,真的很多基金经理已经没有研究能力了!
公募基金经理基本都是经历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这样的成长路径,但成为基金经理后,在强大的内外部研究支持下,很多基金经理慢慢习惯了站在“小弟们”的肩膀上做出研究判断,久而久之很多基金经理已经很少去上市公司调研、去产业调研,更多愿意待在公司里看着“小弟们”提供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当奔私后,内部研究支持不再那么强大、外部研究不再那么重视,很多基金经理就出现了不适应,因为自己“不会研究”了。
你是“知行合一”的基金经理么?
就像没有选股顶级、择时也是顶级的基金经理一样,没有全能型的投资策略,任何投资策略都有失效期。量化策略在最近两年处于偏失效的状态,就连今年大红大紫的价值投资,在去年的10~11月也处在失效期。去年的这个时间段,举牌概念异常火热,简单来说:今天买入一个举牌概念股,明天可能就是一个涨停!而我们关注的,并不是你今天买的股票明天是否因为被举牌涨停,而是管理人是否为了短期“诱惑”,做了违背“初心”的投资。在路演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人做擅长的事情,成功的概率会比较高;做不擅长的事情,失败的概率会更高。不客气的讲,在投资这个层面,如果经常为迎合市场,做不擅长的投资方式,可能连最擅长的投资能力都会退化!
可能很多人会说:私募行业是非常残酷的,客户是不会陪伴我走过投资失效期的。诚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对于果实资本而言,这一点是底线。因为在我们的FOF投资框架下,大类投资风格的简单分散是适度放弃的,FOF的分散化职能是通过细分投资风格分散实现的。倘若我们选出来的子基金经常出现风格飘移的情况,那么细分投资风格的分散效果将大打折扣,而这个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你的公司有一个贴心的“大管家”么?
大部分私募基金是由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找到一个认可的销售合伙人作为核心框架逐步组建起来的,在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和谐”的框架下,隐藏的着一个很大的隐患。运营一个私募基金其实非常繁琐,投资、研究、尽调、路演、财务、税务、监管、招聘、发展规划、人员培养等等等等。我们经常看到上面提到的这些工作,核心的那位明星基金经理都要参与其中,既要做投研,又要跑路演,还要应对监管,再思考财务和税务的安排。所有非投研工作对于基金经理而言,都是分散精力的事情。这个时候,是否有一个非常贴心的“大管家”就非常重要了,这个角色可能是总经理,也可能是销售总监。一个优秀的“大管家”可以在非投研的工作上独当一面,大大节省基金经理的精力,更加专注在投研上。
有多少成员是公司的“主人”?
公募基金有明确的晋升机制,私募基金扁平化管理,难以有非常清晰的路径。如何保持核心投研团队的稳定性和进取心是关键。有些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有些打开研究到投资的晋升路径、有些每年进行末位淘汰,只要是能够在中长期有效的方法,都可以作为加分项。但唯独有一点:长期留住优秀人才的方式一定不是“钱”,持续保持进取心的方法也不是“钱”。最终带给人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的一定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在追求更高层次方向时的一个“附赠品”而已。
定性分析的内容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几点,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新的关键点被纳入定性分析体系。如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人评价体系是FOF投资非常重要的一环。
回顾了一下过去2年,我发现了两件事情:
(1)我们的FOF投资体系是有效的,明确的投资理念帮助我们在趋势性机会出现时没有跑输市场,细分投资风格的分散帮助我们获得了稳健的收益曲线。更侧重定性分析+适度弱化定量分析的管理人评价体系帮助我们精确的分析出管理人风格、寻找出优秀的管理人进行中长期投资。
(2)过去两年,我们越来越爱分享,分享我们对投资的理解,我们不认为分享“干货”会降低我们的竞争力,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分享让更多人对投资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虽然我们的影响力还很小,但依然希望尽可能去影响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