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私募基金管理人(二)
来源: 果实资本 发布时间:  2016-05-12

基金筛选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一方面利用数量手段,计算各种统计指标,对基金的业绩进行归因分析,另一方面考察基金公司、人员团队、基金经理等内在特征。在过去十几年基金销售市场中,投资者往往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基金经理过去几年总收益率是多少?年化收益多少?简单的量化指标大家都会算,但是挑选基金仅仅看这些指标就够了吗?A基金的收益率比B基金高,我们就应该选A基金吗?多年的投资实践告诉我们,往往内因分析比表象的业绩数据更重要。

 

透过内在看本质,探究业绩背后的成因

统计数据能告诉我们,这个基金经理过去是什么样的,他管理的基金呈现出来什么特征,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业绩是由什么组成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是不是可持续?他真正的投资风格是什么?这个基金经理是真的擅长于这种风格还是凑巧?

一个专业做投资的人,其根本理念和原则变来变去是非常可怕的事。只有研究非常深入,他们才能有效固执地坚持度过其标的持有周期中比较痛苦的阶段。通过数据,我们要去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与他的投资行为是否相符,是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有的基金经理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取超额收益。但是,通过仔细的梳理真实交易数据,我们发现它过于频繁调整仓位,换手率极高,平均持股时间也比较短。显然,这位基金经理属于“言行不一”。比如,有些基金在某一年突然发生了风格漂移,仓位控制、行业偏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变化不一定是坏事,但风格漂移往往意味着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对这位基金经理的新风格进行观察和确认。

通过数据,还需要细致分析业绩背后的组成。我们会进一步细化分析收益率的来源,分阶段取数据进行交叉重叠分析。例如某基金经理在过去6~7年这个管理周期内,中间有一轮巨大的牛市,虽然总收益率看起来比较惊人,但是如果把牛市的阶段除去,你会发现他的年化收益比之前低了好多。这个时候就要判断,他熊市的周期跌了多少,比如2008年,市场跌了70%,这个人只跌了20%,结合他整体的业绩说明他回撤控制的很好;但是20122013年他的增长很小,说明他不是一个小盘股的风格。最终我们就要判断什么大的市场环境下适合配置这个人的产品,配置他的产品在你的整个投资组合里需要给你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关于回撤,也经常有客户经理问到某个子基金的回撤到达多少,FOF基金就会马上赎回。这不是能一概而论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量化指标的意义不是机械地根据它做决策,而是给我们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我们的风控流程是子层短期跌幅过大时,需要马上了解原因,探究大幅下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是否调整的判断。曾经一个子基金大比例投资了某个上市公司,之后该公司停牌,停牌期间遇到了股灾3.0,按照指数收益法对停牌股票进行估值,这个子层产品出现了基金净值短期比较大幅的下滑。我们深入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对该上市公司有着非常深入长期的研究和跟踪,非常有信心在中长期有着优秀不俗的表现,我们最后的选择是继续持有。如果仅仅依靠量化指标,这个时候赎回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后来该公司业绩爆发带来的大幅增长,你的客户永远享受不到了。

 

投后管理,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我们决定选择一个私募基金管理人,其实选择的是他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不仅在于行业个股的挖掘选择和配置,更在于他们对其认为真正好的东西合理坚持的能力和卖出时点的判断能力。我们经常听身边的人夸赞自己说搞到一只好股票,赚了多少多少,可是然后呢?这只股票获利多少你会卖出?卖出之后你投资什么?这样的成功是基于什么?这样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可复制性有多强?你敢把所有的可投资资产全仓投入么?这些都是投资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选择一个子基金管理人后,通常情况下,决定赎回或放弃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这就跟基金经理选择是否重仓买入一只股票一样,事前的深入研究是最好的风控。投资之前,我们会从定量、定性对该子基金管理人进行多维度的考察和观测,慎重的决策。而投资之后,只要这个基金管理人的基本面未曾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就会给他们时间,即使有短期的回撤,那么我们也需要承受。当然,频密的沟通交流和跟踪观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当一个子基金周净值回撤超过5%时,果实资本的风控会自动预警,我们就会及时了解造成回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每个季度我们会对所有的子基金的业绩做一个详细的归因分析,分解它业绩的贡献是由哪些因子组成,投资动作是否存在变形等等。我们更看重的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包括:投研团队是否有重大变动,核心投资人员的稳定性,投资理念的一致性,管理规模是否超出了能力边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