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私募基金管理人(一)
来源: 果实资本 发布时间:  2016-05-10

正值新FOF产品在渠道发行,几乎每场路演都有客户经理问:你们果实FOF是怎么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这的确是一个困扰投资人多年的难题,而这正是我们FOF产品设立的初衷。国内私募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私募基金数量超过27000只,鱼龙混杂,我们应该怎么去挑选一只“好”的私募基金?到底什么样的私募基金才是“好”基金?希望我们的文章能给大家一些收获和启发。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德成智出,业广惟勤,小富靠勤,中富靠智,大富靠德,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世说新语》

我们选择FOF的子基金管理人,最根本、最底线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赚钱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做投资、做资产管理,是要赚企业真正增长的钱,而不是赚炒作、讲故事、吹泡沫的钱。管理客户的资金,基金管理人的价值观和品德与业绩一样重要,甚至比业绩还要重要。这就像一个楼的地基一样,只有在坚实的地基上才能建造稳固的大楼。做事先做人,这个道理在任何行业、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没有这个,不要谈其他。

去年一波迅速起来的牛市给私募基金大发展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根本没亲自做过投资的人都敢出来发行私募产品募集资金替客户做投资,这很可怕,这部分人是觉得可以出来迅速搞一把,赚了就值了,没赚做不下去了也没什么损失。这种投机的心态本身就反映出了管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举个负责任的管理人的例子:有一个我们第一只FOF基金准备投资的子层管理人,第一波股灾造成了他节奏的混乱,他自己管理的老产品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业绩下滑,他主动提出来不让我们投他,说需要时间调整一下情绪和节奏,等他自己觉得恢复常规状态后再讨论是否继续合作。这是真正为投资人负责任的做法,是基本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我们FOF基金选择子层管理人非常重视的非量化指标。这些指标是普通投资人没有机会去了解的,但确实是创造业绩最坚实最重要的基础。

私募机构的一个角色是资产管理人,另一个角色是个人创业者。第一个角色相对容易跟踪,但第二个角色才是体现人性根本之所在,这里包含了这家私募核心人员的人品、价值观、宽容度、合作精神、分享精神,正是这些才能造就他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第一个角色的展示。几个核心的合伙人是基于什么基础走在一起的,过程中是怎么磨合的,他们团队的稳固才是好的业绩产生的基础。我们作为一家私募机构,也属于创业者,深知其中的各种艰辛和考验人性之处。比如某量化投资擅长的公司,A合伙人盗用了B合伙人写的模型后把B合伙人赶走,比如某主动管理擅长宏观对冲的私募,他的实际看宏观的团队集体出走导致业绩下滑。这些都是普通投资人、甚至金融业内的人士都不一定跟踪得到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业绩有着相对长期深远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绝不是我们等一等,给他们时间他们就能改善业绩的。

个人合伙创业和大家原来所在的公募、券商资管等平台的有大集团股东背景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私募的核心人物也多是其公司的大老板,能在原来公募的平台上做出出色的业绩,未必能够管理好一个公司或一个投研团队。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的重要内容。还有,一些管理人奔私成名后,管理的规模逐步增大,除了考虑到他及他的团队投资管理的规模边界、投资方向的边界,更重要的是观察他在个人财富得到巨大增长后是不是仍旧视投资为他最感兴趣的事业,是不是公司就变得程序化商业化了,有一些已成名的基金经理已经慢慢的分心去投资影视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这些不是说一定不好,但是看他的精力在往哪方面转移,这些也对二级市场产品业绩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投资跟所有的行业都一样,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够既在艰难的时候坚持度过,在富贵的时候依然如故的坚持。这些也是投资人无法观测的内在因素。

我们认为“管理人的品质、赚钱的根本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根本,这个基础如果是歪的,那么无论他取得过什么样优秀的业绩,这也是无法持续的,或者说这不是我们敢要的,因为里面蕴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对客户而言是毁灭性的,绝不是市场简单短期下跌20%那么简单。在本质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致的基础下,我们再去寻找投资策略、投资研究方法、对选择标的的偏好等等不同风格的人进行投资从而分散风险。

 

只有纯粹与专注,才值得信赖与托付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只有纯粹、专注做投资的人,才值得我们将投资人的资金予以托付。什么叫纯粹?就是这些人是骨子里热爱投资(热爱投资和热爱金钱不是同一个概念),为了做好投资非常勤奋地去了解上市公司、去做基本面研究,投资收益对他们而言是第一位的。他们对自己管理的规模边界有着很深刻的认知,运营公司并不完全是一种商业化运作企业的手段。

纯粹意味着他们并不是整天算计我规模到多少亿我就能收多少管理费,而是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投资收益。比如,某私募公司A,要求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自管理的规模都不允许超过30亿的边界,他们认为在这个范畴内才可以有效的替客户赚到合理的收益,他们希望在替客户赚取的收益中进行分成,而不是无限度扩大规模去赚取管理费。又比如,某私募公司B,愿意拿出大量的公司成本投入在研究团队的建设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防范大的风险和有机会覆盖到更好的企业标的,最终为客户投资到更好的公司赚取收益。

专注意味着他的时间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投资上。在金融行业从业十几年,我们见过很多基金经理研究员。我的老东家在经过了2007年牛市后,不再轻易允许投研人员公开发表观点、谨慎审批投研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演讲活动。起初我们也很不理解,觉得公司过于保护基金经理,他们不出去路演,销售怎么做。后来慢慢的体会,这样是对的,是对业绩有好处的。我们想想,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天天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这种对外的演讲和培训上,请问他什么时候做调研,什么时候能安静的思考投资,当市场发生突变时他怎么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

后来有了微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方式,我们都加入了很多群,基金经理也是。在很多知名券商的研究群里,里面不乏有知名的私募大佬,有些人无时不刻在微信中发表言论。这样的管理人果实资本是不敢加入FOF的基金核心跟踪池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样的管理人用什么时间、用多少时间去做深入的研究工作。我们真正选择的基金经理,不管取得什么样辉煌的业绩,无一不是低调、专心投资、心无旁骛、甚至有点不识人间烟火,投资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再有天分,也需要一如既往常年的用功,不敢懈怠。这才是优秀资产管理人的本质。

其实客户经理或客户喜欢见到基金经理,非常可以理解,希望能跟他们做交流,随时听到他们对市场的看法也很正常,就像我们去医院一定要见到专家跟我们说几句我们才放心。可投资跟看病又不尽相同,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好的基金经理不愿意轻易到处乱说,是因为他们觉得必须是内心非常坚定相信的东西他们才肯说,如果随便应对了外面的培训,不是把自己的思绪说乱了,就是在敷衍受众。我们作为客户经理或客户如果有条件其实更应该多了解的是基金经理的风格、为人、理念,至于他短期对市场怎么看对我们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毫无帮助,因为其操作也有可能千变万化,影响他们操作的因素非常繁多和复杂。所以负责任的基金经理不会给大家推介股票,因为即使他们看好了一家公司,他们操作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分多次的买入,可能中间考虑大环境的系统性风险、考虑产品的总体仓位等等,都会做可能的波段操作。买入后股价也可能继续下跌,基于对标的公司深入常年的了解跟踪,他们拿得住,也懂得在突发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处理。这也是我们投资人选择专业的基金经理为我们管理资产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