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私募基金管理人
来源: 果实资本 发布时间:  2017-03-21

7e61188937398d34458f20ce36aa427a.jpg

近日某知名公众号请求转载我们曾发布的系列长文“如何选择私募管理人”,藉此又重温了一遍自己去年写的文章,再看看公司旗下产品的业绩,更加坚信“坚持价值投资、坚持知行合一”才是投资的正道和大道,唯此道可长远。果实资本第一只FOF产品成立至今已经快两年了,在过去的投资运作中,我们始终按照文中所述的理念在挑选、跟踪、调整子层管理人,旗下产品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格上理财最新公布的今年以来阳光私募的排行榜,果实资本的两只FOF产品在同类产品中位列市场前十名。应一些业内朋友的要求,再次发布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德成智出,业广惟勤,小富靠勤,中富靠智,大富靠德,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世说新语》

我们选择FOF的子基金管理人,最根本、最底线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赚钱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做投资、做资产管理,是要赚企业真正增长的钱,而不是赚炒作、讲故事、吹泡沫的钱。管理客户的资金,基金管理人的价值观和品德与业绩一样重要,甚至比业绩还要重要。这就像一个楼的地基一样,只有在坚实的地基上才能建造稳固的大楼。做事先做人,这个道理在任何行业、任何人的人生中都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没有这个,不要谈其他。

去年一波迅速起来的牛市给私募基金大发展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根本没亲自做过投资的人都敢出来发行私募产品募集资金替客户做投资,这很可怕,这部分人是觉得可以出来迅速搞一把,赚了就值了,没赚做不下去了也没什么损失。这种投机的心态本身就反映出了管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举个负责任的管理人的例子:有一个我们第一只FOF基金准备投资的子层管理人,第一波股灾造成了他节奏的混乱,他自己管理的老产品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业绩下滑,他主动提出来不让我们投他,说需要时间调整一下情绪和节奏,等他自己觉得恢复常规状态后再讨论是否继续合作。这是真正为投资人负责任的做法,是基本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我们FOF基金选择子层管理人非常重视的非量化指标。这些指标是普通投资人没有机会去了解的,但确实是创造业绩最坚实最重要的基础。

私募机构的一个角色是资产管理人,另一个角色是个人创业者。第一个角色相对容易跟踪,但第二个角色才是体现人性根本之所在,这里包含了这家私募核心人员的人品、价值观、宽容度、合作精神、分享精神,正是这些才能造就他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第一个角色的展示。几个核心的合伙人是基于什么基础走在一起的,过程中是怎么磨合的,他们团队的稳固才是好的业绩产生的基础。我们作为一家私募机构,也属于创业者,深知其中的各种艰辛和考验人性之处。比如某量化投资擅长的公司,A合伙人盗用了B合伙人写的模型后把B合伙人赶走,比如某主动管理擅长宏观对冲的私募,他的实际看宏观的团队集体出走导致业绩下滑。这些都是普通投资人、甚至金融业内的人士都不一定跟踪得到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业绩有着相对长期深远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绝不是我们等一等,给他们时间他们就能改善业绩的。

个人合伙创业和大家原来所在的公募、券商资管等平台的有大集团股东背景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私募的核心人物也多是其公司的大老板,能在原来公募的平台上做出出色的业绩,未必能够管理好一个公司或一个投研团队。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的重要内容。还有,一些管理人奔私成名后,管理的规模逐步增大,除了考虑到他及他的团队投资管理的规模边界、投资方向的边界,更重要的是观察他在个人财富得到巨大增长后是不是仍旧视投资为他最感兴趣的事业,是不是公司就变得程序化商业化了,有一些已成名的基金经理已经慢慢的分心去投资影视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这些不是说一定不好,但是看他的精力在往哪方面转移,这些也对二级市场产品业绩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投资跟所有的行业都一样,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够既在艰难的时候坚持度过,在富贵的时候依然如故的坚持。这些也是投资人无法观测的内在因素。

我们认为“管理人的品质、赚钱的根本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根本,这个基础如果是歪的,那么无论他取得过什么样优秀的业绩,这也是无法持续的,或者说这不是我们敢要的,因为里面蕴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对客户而言是毁灭性的,绝不是市场简单短期下跌20%那么简单。在本质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致的基础下,我们再去寻找投资策略、投资研究方法、对选择标的的偏好等等不同风格的人进行投资从而分散风险。

 

只有纯粹与专注,才值得信赖与托付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只有纯粹、专注做投资的人,才值得我们将投资人的资金予以托付。什么叫纯粹?就是这些人是骨子里热爱投资(热爱投资和热爱金钱不是同一个概念),为了做好投资非常勤奋地去了解上市公司、去做基本面研究,投资收益对他们而言是第一位的。他们对自己管理的规模边界有着很深刻的认知,运营公司并不完全是一种商业化运作企业的手段。

纯粹意味着他们并不是整天算计我规模到多少亿我就能收多少管理费,而是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投资收益。比如,某私募公司A,要求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自管理的规模都不允许超过30亿的边界,他们认为在这个范畴内才可以有效的替客户赚到合理的收益,他们希望在替客户赚取的收益中进行分成,而不是无限度扩大规模去赚取管理费。又比如,某私募公司B,愿意拿出大量的公司成本投入在研究团队的建设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防范大的风险和有机会覆盖到更好的企业标的,最终为客户投资到更好的公司赚取收益。

专注意味着他的时间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投资上。在金融行业从业十几年,我们见过很多基金经理研究员。我的老东家在经过了2007年牛市后,不再轻易允许投研人员公开发表观点、谨慎审批投研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演讲活动。起初我们也很不理解,觉得公司过于保护基金经理,他们不出去路演,销售怎么做。后来慢慢的体会,这样是对的,是对业绩有好处的。我们想想,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天天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这种对外的演讲和培训上,请问他什么时候做调研,什么时候能安静的思考投资,当市场发生突变时他怎么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

后来有了微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方式,我们都加入了很多群,基金经理也是。在很多知名券商的研究群里,里面不乏有知名的私募大佬,有些人无时不刻在微信中发表言论。这样的管理人果实资本是不敢加入FOF的基金核心跟踪池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样的管理人用什么时间、用多少时间去做深入的研究工作。我们真正选择的基金经理,不管取得什么样辉煌的业绩,无一不是低调、专心投资、心无旁骛、甚至有点不识人间烟火,投资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再有天分,也需要一如既往常年的用功,不敢懈怠。这才是优秀资产管理人的本质。

其实客户经理或客户喜欢见到基金经理,非常可以理解,希望能跟他们做交流,随时听到他们对市场的看法也很正常,就像我们去医院一定要见到专家跟我们说几句我们才放心。可投资跟看病又不尽相同,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好的基金经理不愿意轻易到处乱说,是因为他们觉得必须是内心非常坚定相信的东西他们才肯说,如果随便应对了外面的培训,不是把自己的思绪说乱了,就是在敷衍受众。我们作为客户经理或客户如果有条件其实更应该多了解的是基金经理的风格、为人、理念,至于他短期对市场怎么看对我们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毫无帮助,因为其操作也有可能千变万化,影响他们操作的因素非常繁多和复杂。所以负责任的基金经理不会给大家推介股票,因为即使他们看好了一家公司,他们操作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分多次的买入,可能中间考虑大环境的系统性风险、考虑产品的总体仓位等等,都会做可能的波段操作。买入后股价也可能继续下跌,基于对标的公司深入常年的了解跟踪,他们拿得住,也懂得在突发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处理。这也是我们投资人选择专业的基金经理为我们管理资产的主要原因。

 

透过内在看本质,探究业绩背后的成因

统计数据能告诉我们,这个基金经理过去是什么样的,他管理的基金呈现出来什么特征,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业绩是由什么组成的?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是不是可持续?他真正的投资风格是什么?这个基金经理是真的擅长于这种风格还是凑巧?

一个专业做投资的人,其根本理念和原则变来变去是非常可怕的事。只有研究非常深入,他们才能有效固执地坚持度过其标的持有周期中比较痛苦的阶段。过数据,我们要去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与他的投资行为是否相符,是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有的基金经理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取超额收益。但是,通过仔细的梳理真实交易数据,我们发现它过于频繁调整仓位,换手率极高,平均持股时间也比较短。显然,这位基金经理属于“言行不一”。比如,有些基金在某一年突然发生了风格漂移,仓位控制、行业偏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变化不一定是坏事,但风格漂移往往意味着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对这位基金经理的新风格进行观察和确认。

通过数据,还需要细致分析业绩背后的组成。我们会进一步细化分析收益率的来源,分阶段取数据进行交叉重叠分析。例如某基金经理在过去6~7年这个管理周期内,中间有一轮巨大的牛市,虽然总收益率看起来比较惊人,但是如果把牛市的阶段除去,你会发现他的年化收益比之前低了好多。这个时候就要判断,他熊市的周期跌了多少,比如2008年,市场跌了70%,这个人只跌了20%,结合他整体的业绩说明他回撤控制的很好;但是2012、2013年他的增长很小,说明他不是一个小盘股的风格。最终我们就要判断什么大的市场环境下适合配置这个人的产品,配置他的产品在你的整个投资组合里需要给你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关于回撤,也经常有客户经理问到某个子基金的回撤到达多少,FOF基金就会马上赎回。这不是能一概而论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量化指标的意义不是机械地根据它做决策,而是给我们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我们的风控流程是子层短期跌幅过大时,需要马上了解原因,探究大幅下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是否调整的判断。曾经一个子基金大比例投资了某个上市公司,之后该公司停牌,停牌期间遇到了股灾3.0,按照指数收益法对停牌股票进行估值,这个子层产品出现了基金净值短期比较大幅的下滑。我们深入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对该上市公司有着非常深入长期的研究和跟踪,非常有信心在中长期有着优秀不俗的表现,我们最后的选择是继续持有。如果仅仅依靠量化指标,这个时候赎回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后来该公司业绩爆发带来的大幅增长,你的客户永远享受不到了。

 

投后管理,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我们决定选择一个私募基金管理人,其实选择的是他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不仅在于行业个股的挖掘选择和配置,更在于他们对其认为真正好的东西合理坚持的能力和卖出时点的判断能力。我们经常听身边的人夸赞自己说搞到一只好股票,赚了多少多少,可是然后呢?这只股票获利多少你会卖出?卖出之后你投资什么?这样的成功是基于什么?这样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可复制性有多强?你敢把所有的可投资资产全仓投入么?这些都是投资管理能力的体现。

在选择一个子基金管理人后,通常情况下,决定赎回或放弃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这就跟基金经理选择是否重仓买入一只股票一样,事前的深入研究是最好的风控。投资之前,我们会从定量、定性对该子基金管理人进行多维度的考察和观测,慎重的决策。而投资之后,只要这个基金管理人的基本面未曾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就会给他们时间,即使有短期的回撤,那么我们也需要承受。当然,频密的沟通交流和跟踪观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当一个子基金周净值回撤超过5%时,果实资本的风控会自动预警,我们就会及时了解造成回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每个季度我们会对所有的子基金的业绩做一个详细的归因分析,分解它业绩的贡献是由哪些因子组成,投资动作是否存在变形等等。我们更看重的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包括:投研团队是否有重大变动,核心投资人员的稳定性,投资理念的一致性,管理规模是否超出了能力边界等等。

 

没有万能的基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

大家熟知的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往往用来比喻人才也需要伯乐挖掘和赏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即使是千里马,也不是什么样的活儿都能干,它能日行千里征战,却不适合拉盐车。同样的道理对基金也适用,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只基金能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不管市场如何风云变换,它都能良好适应,那么你基本可以判定这只基金可能什么市场环境都做不好。

了解自己在寻找合适的基金之前,我们应该先比较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投资需求,别冲动,一定不能抱着“博一把”的心态去选择产品、做投资。投资应该是一件持续一生的事情。在选择基金之前,先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家庭财富状况,我们有多少资产可以拿去投资,这其中有多少可以相对长线持有,有多少需要保持流动性?有多少可以承担大一些的波动、风险?有多少必须风险非常小?对每一类资产的比重如何分配比较恰当?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波动率?对投资收益的预期标准是怎样的?等等。如果我们投资之前能先冷静地衡量好这些问题,我们后续的投资就会变得更有方向性,会理智许多。其实更准确的来说,我们赚的不是二级市场的钱,而是我们性格的钱。举个例子,我以前所在的公募基金公司有一只基金产品,从过去七年的收益率来看,它能够排名全市场前五,这是一只好的基金产品吧?可是,它的所有投资者收益加总起来是亏损的!很矛盾的现象,但是在基金行业很普遍,为什么?很多投资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而选择过早赎回。实际上,即使是20076000点申购这只基金的投资者,如果持有到2009年,也回到当时申购的净值,遗憾的是,很多投资者在2008年的大幅下跌阶段无法承受而选择了赎回。所以,要寻找“好”的基金,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

了解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是一只基金的灵魂所在,基金经理也是人,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能力的波动曲线,这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累加形成的。我们所定义的好的基金,一般都有突出的投资风格和偏好,也有比较明确的适合的市场环境。在了解自己投资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的市场阶段和风格,然后再去寻找合适这种风格的基金。这就涉及到投资的组合配置、持续跟踪和动态调整。

1998年契约式基金在中国诞生后,经历过三轮大熊大牛的周期,让“理财”、“财富管理”为越来越多的客户所重视,也使得FOF基金在国内应运而生。就像最开始大家都自己炒股,因为就那么几家上市公司。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良莠不齐,股票不好选择了之后,契约式的基金产品应运而生,出现了基金经理这个专业的群体。那么专业做二级市场的人和团队越来越多了之后,加之各种产品策略、衍生工具不断出现,选择产品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专业选择产品、选择二级市场投资管理人的团队出现,这就是专业的FOF团队。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不少FOF基金,很多FOF基金就是简单地选择二级市场上最知名的基金经理,然后把募集到的资金在这些人的产品中进行简单分配,这是一个误区,市场上已经有些机构做出了这样配置的FOF,其业绩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主要原因就是每个知名的私募大佬也都有不适合他风格的市场环境出现,也会有他业绩波动的大周期,当他业绩出现比较大波动的时候,我们是继续坚定持有还是赎回,是继续加仓还是减仓,这都需要非常了解他的风格以及对当时的市场大环境有判断能力才能决定。选择基金管理人不仅需要事前的研究分析确定,还需要投后管理、动态调整,这是事后的跟踪及平衡能力。市场上不存在万能的基金,在相应的市场环境下配置合适的基金才是最好的。

    

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时间积淀

寻找到可以持续赚钱的道路,是投资上非常重要的事,培养自己一个好的投资习惯和心态也非常重要。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懒惰的,如果不刻意用好的正确的习惯约束自己,长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一个真正价值型的投资经理,在去年那样大的疯狂的牛市里肯定很煎熬,明明按照价值衡量体系所有的东西都贵,一些完全没有实体业绩支撑但“飞在风口上的猪们”反倒大幅超越有很好业绩支撑的公司,股价飞到了天上,买了就浮盈很多。这个时候也许他抄几只短期赚个快钱是很容易的,可是这就破坏了他长期坚守的投资习惯,人会为了某一次侥幸再尝试下一次以致更多次,这对个人的修为、职业的修为是很致命的诱惑和破坏。

作为个人投资者也一样应该养成一种好的投资习惯、投资心态,投资理财毕竟是我们一直要持续做的事情,看长期、看稳定、找适合的人帮我们管理、有效的分散才能长久。切记我们炒股也好,投产品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长期赚钱,不是为了短期的爽快,也不是计较短期波动能够解决长期的投资策略问题。大家应该在清晰了解自己的投资需求、选择产品和管理人上多花功夫,买入前多做功课,一旦理智地投入进去,应该适度长期持有,而不是每天每周看净值,让净值短期的涨涨跌跌影响我们正确的投资心态,或者短期内频繁的调整更换产品,这样不仅不会有好的投资收益,也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这就背离了你要找到专业人士替你投资的初衷。所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与时间为友,立足长远,选择一个好的基金管理人并长期持有吧!